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六十八章 木秀于林,唐朝小地主,烛,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参见王尚书……”进来行礼之后,韩瑞习惯性的打量周围环境,礼部官署,离太极殿颇近,建筑布局,当然不是太常寺可以比拟的,礼部尚书的衙署,更是宽敞精巧,不过秉承节俭之风,装饰十分平常,少了富丽堂皇的气息,却多了儒雅厚重的书香之气。
“来了。”执笔伏案的王珪轻轻抬头,见到李淳风等人,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引手道:“不要拘束,都坐下吧。”
轻轻行礼,几人席地列坐,韩瑞资历最浅,非常自觉,陪在末席,一个陪字,充分说明了韩瑞的心理,只看,不说话。
“李博士、吕博士,大军即将归来,太常寺也该做好准备,关于迎接的仪注,你们有什么高见?”王珪和声道,没有丝毫颐指气使的意味,让人心生好感。
“高见不敢。”李淳风谦逊说道:“只是有些想法,还需要王尚书指点。”
“老夫洗耳恭听。”王珪笑道,引手示意。
李淳风含笑,侃侃而谈,王珪的身后,三五个书吏,连忙仔细聆听,挥动毛笔,快速记录下来,待会整理事篇,重新誉录,就是呈报的疏奏了。
旁边,韩瑞也是留心关注,以前就已经知道,古代的礼节,非常的繁琐,不过无论是成亲,还是上朝,祭祀典礼告示,都有礼官指引提示,自然不会出现差错,现在听到李淳风的安排,顿时有几分大开眼界的感觉。
仪注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先是参考大军回程的速度,知道大概什么时候回到京城,以便挑选良辰吉日,要是出现误差,就要加以调整,或快或慢,保证准时到达。
然后就是迎接,出城多少里地合适,礼官以谁为首,调动多少官员随行,发动多少百姓,笙鼓旗帜,声乐韵律,等等,没有列举细节,不过韩瑞猜测,甚至连迎接时候,应该做什么表情,说什么言辞,恐怕也在计划的范围内。
随之,就是入城,告祭太庙,献俘受降,这些礼仪,也是非常的繁杂,等到李淳风说完,韩瑞发现,几个书吏,已经抄录了厚厚的书稿,至少有百页纸。韩瑞叹为观止,佩服的自然不是书吏速记能力,而是李淳风的博闻强记,洋洋洒洒,有条不紊。
王珪捋须颌首,颇为满意,又问道:“吕博士,觉得如何?”
“甚好,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吕才说道,娓娓而谈。
可能在百姓的眼中,李淳风如同神仙,但毕竟不是真的神仙,总有疏漏的时候,在李淳风的基础上,吕才加以补充完美,算是拾缺补遗,李淳风自然不会生气,反而激起了灵感,继续述说出来,补充吕才的补充。
到了最后,你一言,我一语,场面顿时演变成为两人的探讨,几个书吏奋笔疾书,忙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时间擦拭,过了小半个时辰,暂时想不到仪注内容了,两人才慢慢的止声,饮水润喉,发现衙房之中,又多出十几人。
这些人之中,既有礼部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也有太常寺的丞、主簿、太祝、奉礼郎等,济济一堂,显得衙房有几分拥挤,不过王珪也没有在意,招集众人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完成迎军之礼,怎会在乎这点小节。
环视众了,王珪和气问道:“李博士与吕博士之言,你们也听到了,有什么意见?”
能有什么意见,李淳风与吕才两人,号称全才,以学识渊博、博才多能闻名,通晓天文、地理、音律、阴阳、五行、龟蓍、历算……等等,这样的牛人出马,制定的仪注自然是滴水不漏,想要挑错,非常困难。
众人纷纷摇头,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人说道:“韩博士是什么意见?”
霎时,众人目光看向韩瑞,其实,在王珪等人眼中,他这个太常博士,有点儿名不副实,虽有树建,不过是体现在技工巧艺方面,但是终归过于年轻,能否清楚辩别朝廷五礼,众人心中多有疑虑,不过,既然是皇帝的旨意,几个重臣又没有反对,其他人也不好出头驳斥,也将就默认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瑞升官的速度,实在是太抢眼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嫉妒,盯梢似的准备揪他的过错,可是韩瑞才担任太常博士几天,就奉旨出行,一走就是一个月,着实让某些人恨得牙齿痒痒,没少咒骂韩瑞狡猾。
现在终于回来了,一些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开始摩拳擦掌……V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