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来的官制,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身为朱元璋钦点的第一功臣张希孟倒是没有太多意外仿佛就应该是这样。
可既然想到了要创立一国张希孟便没法安然眼下需要做的事情着实有点多……一个国家不可能如水泊梁山一样一群英雄好汉排了座次然后就大哥二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该怎么设计官职制定国家运行的规则处处都考验着上位者的智慧。
坦白讲历史上大明朝的官制是有很多疏漏的……不过很有趣的是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打补丁也算堵上了很多漏洞。
这又跟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有关系。
老朱让朝廷的运作出现了漏洞而正是这个漏洞给了子孙后代发挥的空间让整个大明的官制别具特色。
不得不说这是个美丽旳错误。
张希孟坐在书房里对着浩如烟海的书籍沉吟良久随后他开始铺开一张宣纸然后开始勾画未来国家的结构。
张希孟采取了一种树状图的结构把心中所想呈现出来。
首先国家的核心必定是天子天子为一国之君口含天宪有着至高无上的权柄决策监督人事军务礼仪……悉数归于天子一人。
为了辅佐天子就需要设置中书省置宰相辅佐天子统领臣僚。
汉朝设丞相三公隋唐之后设三省分割相权。
到底哪一种比较妥当呢?
在这里张希孟在天子的旁边划出了一个枝丫在方框里写上了内阁二字。
中书相权不变但是内阁为天子顾问统辖内廷事宜负责起居注旨意起草等事宜这样一来内阁之下必须管辖翰林院鸿胪寺等衙门。
而这些衙门同时也要隶属中书省大约就是人事安排归中书省具体工作归内阁统辖。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张希孟设置这个内阁自然不是历史上总领百官的内阁更多的是为了皇帝服务其实是抢了司礼监的活儿。
从一开始就这么安排能极大限制宦官权力膨胀。
张希孟倒不是对阉党有什么偏见毕竟在相当时间里内廷宦官势力的存在弥补了大明的制度漏洞算是补充了皇权。
但毕竟十万太监无数小儿早早受了那一刀之苦着实太悲催了。
宦官这个东西还是尽量压制即便不能彻底废除也仅限于皇宫内廷吧!
张希孟再看眼前的图画从天子出发分出两支一个是中书省下辖六部九卿一个是内阁统辖翰林院鸿胪寺……
貌似也不是那么合适这俩衙门会不会也斗起来毕竟汉代就有类似的秘书机构尚书台也是为了制衡三公。
但发展到了最后尚书台侵吞了宰相之权重新变成了相权屠龙者终成恶龙了属于是。
张希孟思索再三他把一個衙门调到了内阁之下这个衙门就是国子监!
未来的国子监下辖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里面要保有相当数量的行业专家这一批人要担负起经筵职责同时给各种政策提供专业背书。
也就是说未来内阁提供给皇帝的意见要偏向专业偏向学术而内阁容纳了这些专业人才也要变得更扁平化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内阁直接侵夺相权。
而有了这些专业人才汇集也能抗拒中书省的压力。
还是那句话没有千年不漏的大瓦房张希孟也仅仅是把活儿做得更细一些尽力避免已经出现过的失误。
建议决策执行……这三个最核心的权力确定下来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是按照历史上填充呗!
首先平行中书省设立御史台监察中书省然后升格拱卫司为锦衣卫名义上隶属内阁实则直接归天子统御。
在中书省下面填上负责总算的度支局然后在六部之外设立监督六部的六科。
再有就是军务上大约也就是五军都督府一类的交给朱元璋自己决定就好了只要把级别保证了也就没问题了。
实际上国初的这帮功臣悍将他们不欺负别人就好了谁还敢欺负他们?
纯属瞎操心。
面对着自己编织的这张大网张希孟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中书省还是要保留的甚至以后还要多增加几位尚书不过到底是独相还是群相那就要朱元璋自己看了。
加入了内阁压制了未来可能冒出来的宦官势力又能给皇帝提供咨询建议同时隐隐能约束皇帝打消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属于非常稳妥的一步棋。
张希孟也不敢说就是历代职官集大成者但最基本的框架该有的都有了主要能考虑到的问题也都考虑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