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风波(三十)皆胜,大明元辅,云无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蒙古重骑兵们万万没有料到,一贯以冲击力著称的他们有朝一日会陷入步兵的包围之中。他们尤其没有料到的是,这批步兵不仅防具甚佳,失去马力加成的弯刀很难对他们造成致命伤,挂彩归挂彩,几乎全都能继续作战吗,反而他们的刺刀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威胁。 虽然坐在马上使重骑兵们的上身要害离明军较远,通常难以直接杀伤,但胯下的战马以及他们自己的双腿,却全都是明军刺刀的上佳目标。 蒙古重骑兵们此时忽然有一种荒谬的感觉,那就是宁可他们刺伤自己的双腿,也别是刺中了战马。刺中自己的双腿固然血流如注、痛彻心扉,但人毕竟是人,是会思考、会判断、会衡量局势的,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其实尚可暂时忍耐一下。 可那刺刀一旦刺中战马,不拘刺中何处,战马肯定痛到发狂。此时此刻,任你骑术再好也不可能和畜生较劲,而一旦落马,那就全完了——至少三四把刺刀一定会如影随形而至,根本没有活路。 好在此时他们身后的轻骑兵也加入了战场,吸引了大批明军“小鸳鸯阵”上前迎敌,给他们这些重骑兵们缓了口气。 然而,轻骑兵们因为战场宽度不够,也没法施展平时的斜击战术,只能硬挺挺地直冲进来。虽说此时没有火枪兵给他们当头棒喝了,然而缺乏马匹具装又同样使用弯刀的蒙古轻骑兵们,防护能力比重骑兵更差,单纯是靠着兵力优势才堪堪与明军缠斗出一个不胜不负的局面,实际上根本改变不了大局。 不够宽阔的沿河战场现在成了蒙古人的催命符,以至于在骑兵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迟迟打不开局面,反倒被数量劣势的明军步兵给拖住了。 若是在往常,蒙古骑兵面对这种局面肯定一撤了之,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不打这种呆仗。正如同三百年前蒙古骑兵第一次西征时那样。 第一次西征后期的喀尔喀河战役(1223年5月),哲别与速不台率领不足三万蒙古骑兵面对斡罗斯与钦察的十万联军。蒙军就连续撤退九天至有利地点——喀尔喀河畔。追了九天的联军队形混乱,蒙古骑兵遂发起突击,两翼也很快包抄到位,一举击溃敌军。 此役中联军方面一共有七十位贵族阵亡,六个斡罗斯王公被处死,加上后来的围城战,联军损失约五万人,而蒙古人的伤亡根本微不足道。 撤退,对于蒙古骑兵而言绝对不是什么耻辱,它从来都只是一种战术动作,和战场上的士兵进行刺、挑、劈、砍别无异处。 可惜的是,这个再正常不过的战术动作现在不被允许了。 布日哈图黄台吉在战前已经三令五申下达过严令,除非后方有令,否则他们这一次攻击就只许进、不许退。 虽然蒙古帝国的辉煌早已是昨日黄花,但成吉思汗立下的军规依然有效。蒙古战士军纪严明,没有人会为抢劫财物而放弃追击和战斗,违抗命令不进攻者将被斩首。 而成吉思汗对逃兵的惩罚尤为严厉,未获准而擅自撤退的都被视为逃兵,会面临连坐惩罚:“十人队中有人逃走而其他人没有当场制止,全队死刑;如果十人队全逃了,则该十人队所属的百人队全部处死。” 换句话说,逃跑或撤退只能决定于上位者,士兵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士兵的选择只有两种:从命,或者死。 既然如此,那自然宁可战死也不能逃了。部族家人都在大汗的统治之下,逃有什么意义?何况苟且偷生也不符合蒙古人多年来被灌输的勇士思维。 重骑兵、轻骑兵们都只好咬牙苦战,寄希望于明军在他们的勇敢面前自行崩溃,就像二三十年的明军那样。 然而曹簠显然不同意也不会允许出现这种局面,他是见过二三十年前的明军的,虽然眼前的张万邦部完全看不到那种迹象,但谨慎的曹簠依然打算未雨绸缪。他立刻下令中军方面出动两千人增援南线。 倒不是曹簠舍不得兵力,也不是他不懂得添油战术的糟糕,而是……他面临和蒙古人同样的窘况:战场宽度不足,哪怕中军全部赶去增援,也没法真正加入战场,能够切实起到增援作用的顶多一千人。 曹簠调派两千,实际上是连第二波增援都预备在内了。 添油战术也是没得选,对方只能如此,他也只能如此,现在真正比拼的其实是谁最终扛不住伤亡而选择撤退。 当然,一堆步兵在蒙古骑兵面前撤退,那和伸长了脖子等砍头没什么两样,曹簠知道自己没得选,能撤的只能是蒙古人。 于是,沿河战场变成了绞肉机,双方精锐在这片实在不够开阔的地面上打成了一锅粥。 蒙古骑兵失去了绝大部分冲击力和机动力,但骑在马上的他们至少还有个居高临下的优势;明军步兵失去了引以为凭的强大火力,好在班排战术的优势还能发挥且装备明显比蒙古人更好。 双方的伤亡都开始增加,论战死的人,肯定是蒙军居多;但论受伤的人数,那便是明军更多了。 张万邦还是过去的一贯风格,本人领着一群亲兵家丁四处救急补缺,身上的“寒铁宝甲”不知何时被砍坏了一些,左臂上的寒铁鳞片都被砍脱落了一部分,但却没有掉落下来,只是挂在里头的皮甲外,仿佛成了装饰品。 他的心腹之交处估计也是被削了一刀,好在没能破甲,只是在铁片上留下了一道深痕,但也触目惊心。这一刀要是从奔跑的战马上削出,没准就要出大事了。 他的脸上也有不少血迹,现在早已干涸变成了乌色,让他本就有些狂热的脸庞显得更加狰狞可怖。 或许是高强度的短兵相接让他有些脱力,也或许是泥泞的地面过于湿滑,此时张万邦忽然脚下一个踉跄,差点往前扑倒。 从他身边强行打马而来的一名蒙古轻骑兵见状,下意识地朝他挥了一刀,但由于张万邦恰好又稳住了身形,这原本抹向他脖子的一刀,变成斜向上地砍到了他的头盔上,将他的头盔给击飞了。 另一名靠近那飞出去的头盔的蒙古轻骑兵下意识伸出弯刀,正巧把那头盔挑在了刀尖之上。 这蒙古骑兵先是一怔,继而大喜过望,用有些走调的汉话高声喊道:“张万邦已死,你们还不乞降吗!” 这个套路并不是只有大将会玩,蒙古人早些年对战大明的时候,经常会有斩杀低级将领的情况出现,所以蒙军之中很多人都会这套吓唬人的把戏:管你死没死,老子先喊了再说,骗到一个是一个,总能打击你方的士气。 果然他这一声喊也引起了附近明军的注意,下意识都偏头过来查看,当发现张万邦的头盔时都是一愣。 然而张万邦年纪虽然还不到三十,但他十三岁便从军,战阵经验却丰富得很,哪里容这蒙古骑兵卖弄?立刻扬刀断喝一声:“狗鞑子少给爷玩这套,老子活得好好的,死你娘个野男人!” 那蒙古兵偏偏听得懂汉话,听到这一声怒骂,气得脸都绿了,当下就要扔了张万邦的头盔去找他拼命。 谁料他旁边忽然冲出来一名全身着甲的重骑兵千夫长,猛然一刀将那头盔挑走,大喊一声:“我军已胜,全军后撤!” 这一下连张万邦都有些意外,蒙古人顶着巨大伤亡死战这么久,就为了抢老子的头盔? 不过他身边的家丁早已围了过来,避免自家少将军出现刚才那样的危险。而蒙古兵们则开始抽离战场,缓缓后撤。 蒙军后方似乎也发现了什么,开始鸣金。张万邦左右看了一眼,发觉本军伤亡也不小。不过他再细看一下,却又觉得本部伤亡还不如后来支援的中军本阵大,因此大喝一声:“以地涩为限,继续剿杀!” 这就是张万邦的个人风格了,虽然也算见好就收,但非得把这个好处争取到最大。“地涩所限”就是他阵地前二三十步左右,这个命令相当于要“收复”整个阵地,再把蒙古人赶走。 不过蒙古骑兵们对命令的服从度很高,一旦决定撤退便毫不犹豫,很快便三三两两互相配合着撤了出来。此时明军也大战了一场,精力不如方才充沛,靠着班排战术才留下了三四十骑倒霉蛋。 蒙古骑兵撤退颇有一套,原先落马“已死”的一些骑兵此时都伸出一只手来,撤退的骑兵见了便会主动“路过”,单靠两腿控马,身子倾侧,伸手将那落马之人拉起来拽回马上,然后一同撤走。 可别小看了这一手,张万邦明知道他们有这个习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蒙古骑兵带回去两百多号装死的伤员。 中军的曹簠松了口气,下令给张万邦让他清点战场、统计伤亡。东侧的戚金和北线的高逸民也派人请示,说自己所部的随军医师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去南线帮忙,曹簠当场答应了。 此时蒙古中军本阵那边却有些不和谐,布日哈图面沉如水一言不发,图们的脸色也颇为难看,盯着刚刚撤回来的几员蒙军将领,压着火气问道:“第一个下达撤退命令的是谁?” 一员全套战甲的战将抱着张万邦的头盔打马上前,道:“大汗,是我的命令。” “塔塔儿,你开始畏惧鲜血了吗?”图们似乎有些意外,但依旧沉着脸:“你身为察哈尔六大巴特尔之一,难道打算放弃这个荣誉?” 巴特尔的意思就是英雄、勇士,它有一个更加让后人熟悉的音译,叫做“拔都”。甚至它还有另一个满语的变种,叫做巴图鲁。 获得这样的称号绝非易事,这名叫做塔塔儿的蒙军重骑兵千夫长摇头道:“大汗,塔塔儿从不惧战,之所以下令撤退,是因为我们已经基本达成了布日哈图黄台吉的作战目的,而同时我们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的余力了,再战下去除了徒增伤亡之外毫无用处。” 图们微微蹙眉,看了布日哈图一眼,又问塔塔儿:“明军南线尚未崩溃,你们连曹簠的面都没见着,也好说已经达成了作战目的?” 塔塔儿毫无惧色,道:“大汗,您和布日哈图黄台吉的命令没有说要取曹簠的人头,黄台吉的命令是突破刺刀阵,探明他们的深浅——这一条我们已经完成了。” 要说突破刺刀阵,如果扣死“突破”这个词,那么蒙古骑兵的确完成了战术目的,甚至是在轻骑兵尚未抵达之时,重骑兵们就完成这个目标。 不过后来的情况大伙有目共睹,这个突破的意义其实并不太大。刺刀阵看似被破,实际上变成了泥潭,让蒙古骑兵深陷其中,差点不可自拔。 这是谁都没有提前料到的事,过去的明军一旦被骑兵冲阵所破,基本上就只能等着被蒙古勇士砍瓜切菜了,哪有今天这种神奇场面的? 图们也有些语塞,顿了一顿才反问道:“刺刀阵虽破,却破得不够彻底,而且你又探知了他们什么深浅?” “大汗请看。”塔塔儿把张万邦的头盔向图们轻轻一抛,待图们接住,开口解释道:“这头盔便是张万邦的。” 图们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有些怀疑:“张万邦死了?” 要是主将都死了,明军刚才直到最后一刻还丝毫不乱,那可就说不过去了。 塔塔儿摇头道:“没死,但可能负伤了——这头盔上还有血迹。” 图们当然也分辨不出头盔上的血迹是不是张万邦的,不过既然张万邦的头盔都在这儿了,塔塔儿说探明了明军的深浅,倒也不能说是胡言乱语。 图们大汗一时找不出什么话来批评他,只好沉吟起来。旁边的布日哈图忽然道:“既然我军已胜,也已经知晓刺刀阵的底细,那么这场仗也就算有了意义,死去的勇士自然能够魂归长生天,得到诸佛庇佑。” 图们转头看了他一眼,不知道他为何比自己转变态度还快。但布日哈图没有解释,只是朝大汗点了点头:“大汗,是时候回察罕浩特了。” 图们皱眉道:“那西城怎么办?北关商路不要了?” 布日哈图摇头道:“北关还有得乱呢,咱们不必急着出手,等其他人闹够了再说。”他顿了一顿,稍加解释:“搅动风云,并不一定要身处风暴眼里。” 图们点了点头,叹了口气:“你说得对,咱们先不忙,等那些各有所图的人打够了再说。” 这其实是没法子的事,图们心里很清楚,他要是有大明强大,根本不必等。 他一摆手,蒙古大军立刻原地转向,开始缓缓南撤,一场血战落下帷幕。 事后,明蒙双方都号称取得了叶赫河之战的大捷。蒙古人宣称他们击破了明军这几年赖以成名的刺刀阵,明军方面则宣称他们轻松击退了蒙古骑兵的进攻并斩首一千六百余级。 究竟谁胜谁负,明蒙双方乃至周边势力各有判断。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霜之宝瓶”、“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谢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