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982 王体乾来访】,明鹿鼎记,轩樟,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以韦宝知道历史进程的角度来选择,最好的办法是投靠后金,做一条走狗,在后金推行君主立宪制。
那样的话,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而且后金是新生的政权,阻碍会小的多,后金又没有什么人才,很容易出头。
以韦宝目前的实力,过去肯定直接封王,加上韦宝娶了努尔哈赤的女儿的话,****都很容易。
但这条选项,韦宝完全不会考虑,宁可死,宁可世界崩溃也不会考虑。
所以韦宝现在脑子很乱。
还有一项,一旦选择好了路线,现在就得往路线方向上走。
一旦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就算韦宝自己不想当皇帝,底下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把韦宝推向皇位的,这由不得韦宝。
政府组织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组合,是当量很大的.
不是一个村寨,村霸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但是一旦有了明晰的组织形势,韦宝的能量还会更加巨大!
天地会能给韦宝的支持将会更多。
所以在这个当口上,韦宝特别的纠结。
搞不清楚走铁血元首的路线,还是走铁血帝王的路线,还是走千古名臣,极品王爷的路线,还是走历史第一汉奸的路线。
这其中,只有历史第一汉奸是不影响历史进程的,最安全的,却也是韦宝最先推翻,排除的,甚至,韦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跑到古代做一条狗,不如死了算了。
在现代做狗没有做狗,还跑到古代做狗干什么。
所以,韦宝还是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路线的,不管是自己当皇帝,还是扶持明朝皇帝,其实都是这个路线。
而且,君主立宪制比共和制更加适合这个时代,并且,两种路线都将会改变历史。
既然是这样的话,不如走君主立宪制路线了。
所以,韦宝要考虑的是,如何走君主立宪制路线,又能不改变历史进程,又能让老百姓避免战祸,过上温饱生活。
这难度太大。
让整个大明老百姓都过上避免战祸,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暗中发展一片稳固的根据地,静观历史发展。
至于将来到了1644,改朝换代的时候会怎么样,韦宝暂时还不想去想的那么远。
比起将来的问题,更迫切的是马上将会面临的问题,那就是,一旦路线确定了,明晰了,制度都围绕展开了,天地会治下老百姓肯定会要求韦宝称帝的,而且这种呼声会越来越高。
历史上肯定没有韦宝的一席之地,韦宝绝对不能自己称帝,怎么阻止事态发展才是最头疼的事情。
当然,韦宝不是完全没有解决办法,韦宝一开始便使用了总裁这么一个颇为现代化的称呼,就是为了这个考虑的。
直接叫皇帝,太刺耳,别人听了太敏感,叫总裁就不同了。
总裁可以等于皇帝,只要不让旁人下跪,不喊万岁,便可以了。
想通了这一切,韦宝的心情好了不少,只要坚决不称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让韦宝没有想到的是,王体乾深夜来找韦宝来了,并且来的是韦府。
韦宝在去年就搭上了王体乾的关系,并且一直暗中贿赂。
不过王体乾在韦宝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最初阶段给过一点点帮助,今年韦宝入仕途之后,王体乾的存在感是极其低微的。
韦宝也理解王体乾,王体乾身为掌印太监,能屈居魏忠贤之下,并且是依附于魏忠贤,本来就说明王体乾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
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批红”,掌印太监职掌皇帝玉玺,当然掌印太监是老大了。
“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
当过秉笔太监的有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掌印太监有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怀恩,明世宗时期的陈矩等,明神宗时期的冯保。
司礼监是干什么的?
司礼监的太监都非常的牛,有的被称为“立皇帝”,有的称“九千岁”,其实,最早司礼监就是二十四监之一。
一个“掌礼仪”的普通办事机构,太监们就相当于勤杂工,也没有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之说。
那时候朱元璋对太监们管理很严,认为他们都是阴险小人,不许干政,甚至都不允许他们读书识字。
但是后世子孙显然没他那个政治热情,更没他那个能力,政务根本处理不过来,需要有信得过的太监协助。
从成祖朱棣开始,太监们就逐渐走进政治生活,甚至从小就有老师专门教授文化。
司礼监的职责,随着这个变化,地位越来越重。明英宗即位时才八岁,只能由太皇太后张氏秉政,张氏又没法和内阁议事,就是就令内阁,在奏章中列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做选择题,即所谓的票拟。
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选择“照准”还是“不准”就行,这就是所谓的“批红”,批红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
从此,后宫二十四监、四司八局的大权,都逐步归集到司礼监,慢慢形成了以掌印太监为首,秉笔太监为辅的“第二内阁”,掌印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内相”。
到了明武宗时期,“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司礼监为何能突破朱元璋的戒律,进而变身帝国最有势力的群体。
一是环境使然,太监成天与皇帝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皇帝幼时的保姆,感情深厚,信任度远超别人;二是太监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能力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中的重负;三是出于掣肘内阁的政治需要,司礼监成为对抗内阁的第二股势力,相互制衡。
秉笔太监有批红特权,也就是代替皇帝在奏疏上批复意见,当然批复时,用皇帝才能用的朱笔,所以叫“批红”。
看起来秉笔太监似乎是最牛叉的,其实不是。
正常情况下,奏疏已经由内阁草拟了处理意见,批复的时候只需要批复准与不准即可,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成分,只能按皇帝的意见批复。
所以,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个书写机器。
如果秉笔太监仅仅是书写机器,何来位高权重。
原因就在于,秉笔太监除了批红外,有时候还要负责草拟圣旨,向外臣传达皇帝的口谕等等。
这个学问就大了,皇帝的意思能不能表到位。
表达过程中有没有“携私夹带”,全看秉笔太监的本事了,口谕更是如此。
当年刘瑾把持朝政,靠的就是一支笔,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怎么说全凭他一支笔,玩弄皇帝和朝臣们的本领,不是一般的高,连掌印太监张永都不得不服。
字面上看,掌印太监就是盖章机器。
玉玺代表皇权,掌印太监有审核权,你可以欺骗任何一个人,却欺骗不了掌印太监,他才是最终的把关人。
而且掌印太监提督东厂,为内监之首,后宫的一应大小事务,皆决于掌印太监,所以,掌印太监才是太监中的老大。
不过,在人治社会,凡事都有特例,复杂的政治斗争,随时可以改变一些惯例,比如魏忠贤虽然是秉笔太监,但权势却比掌印太监王体乾大。
说起来好笑,魏忠贤这个秉笔太监秉不了笔,他不识字,“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
王体乾执笔盖章一人包办,只要魏忠贤批准即可,掌印太监成了秉笔太监的打工仔!
为何是这么个结构,因为王体乾资格比魏忠贤老,起点比魏忠贤高,但是王体乾懂事,早早投靠了魏忠贤,凡事以魏忠贤马首是瞻。
既然如此,魏忠贤也就犯不着非得干掉王体乾。
明朝太监,大都是坏得头顶冒疮脚底流脓的家伙,其实有点妖化了这个群体。
客观地讲,除了身份上的特殊之处,他们也是一个人,也有常人一般的思想。
这个群体有奸也有忠,有恶也有善。
比如陪伴崇祯皇帝走到生命尽头的王承恩,耿直尽忠的怀恩,廉洁自守的陈矩,还有那个名垂青史的郑和,他们都是明朝太监中的佼佼者,值得后人尊敬和敬仰的人。
他们不比任何一名士大夫做得差,无论能力还是品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