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86.第286章 、把英国变成印度吧!(下),大穿越时代,老老王,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就是下到河里洗个冷水澡(洗礼)罢了,至于为了这点小事儿而赔上宝贵的自家小命吗?
即使是这样轻微的抵触情绪,也只是首陀罗种姓的人才会有,如果是贱民们,干脆就根本无所谓了。反正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不被印度教当人看待的缘故,他们就先是拜佛陀,然后又拜真主,之后又跪在传教士脚下信了基督,甚至还有入犹太教和拜火教的——由于被排斥在印度教体系之外,印度贱民的信仰观念和中国人比较类似,总是不停地变来变去,觉得哪尊神更灵验就拜哪尊神,但无论他们怎样挖空心思、变幻信仰,都甩不掉贱民这个遭人鄙视的可悲身份,偏偏又没有通过暴力来破局的勇气和决心……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性格温顺、容易听话、干活也还算勤快的家伙,他们的反抗精神早已在种姓制度下几乎被磨灭,在人权概念尚未出现的野蛮年代,似乎天生就适合当奴隶——否则的话,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殖民者也不会只用三千公务员和一万七千白人士兵,就轻易统治整个南亚次大陆了。
所以,王秋并不认为给琼女王增加一群印度臣民,会导致什么真正的麻烦——说起来,金雀花王朝的祖上来源于北欧,严格来说应该算是维京人(诺曼人),既非法兰西土著,也非英格兰原住民。
既然他们能够成功地统治英国的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还有海峡对岸的法国人,赢得这些异邦人的忠心拥戴(一直到现代,英国王室其实还是金雀花王朝的后裔),自然也没理由管不好更加温顺的印度人。
——在印度,通过宗教、种姓、传统观念的反复洗脑,为数不多的统治阶层已经彻底驯化了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下等人,让这些下等人永远与奴性为伴。这种奴性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你把解放的钥匙丢在他面前,他反而会往钥匙上吐唾沫!即使换了一个主人,这种奴性也不会很快磨灭。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英国人还对远方的印度人的品行一无所知,多少有着那么些“未知的恐惧”。
“……尊敬的天使大人,虽然这些印度人看着还算老实,但毕竟是异教徒,即使如今他们已经受洗皈依了我主,恐怕也跟我们这些天生的基督徒不太一样,会不会很难管束,不肯忠心地侍奉领主?”
一位英国贵族皱着眉头看着这些印度人在监工的皮鞭下干活,有些不太自信地说,“……之前听几个从西班牙来的贵族说,他们那边就有很多信奉异教的摩尔人(当时的西班牙还处于两大信仰的拉锯战之中),即使已经向基督教的君王投降臣服,也还是非常的桀骜不驯,从来不会真正地打心里认为自己是某人的臣民。哪怕强迫他们受洗皈依了我主基督,也还是忘不掉他们的异教信仰,总是深深地敌视着我们基督徒,一有机会就要逃亡或造反,看管他们简直就像看管犯人一样麻烦……这些印度人以后该不会也是这样吧!”
“……我想应该不会,这些印度人差不多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温顺的苦力了。虽然都是异教徒,但他们原本信的是另一种伪神,跟信奉所谓真主的摩尔人可是截然不同,没有那么强烈的攻击性。按照印度人因果报应的学说,一个人在现世中的地位是由其前世的行为决定的。因此,印度的贱民们一向自认为是由于他们过去的罪孽而导致了现在的苦境。转世的时候投个好胎,改善在来世中的地位是贱民们唯一的希望,而这只有通过恭敬地履行现世中的责任和义务来实现,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比欧洲的农奴更难管束……”
王秋答道,“……更何况,作为受歧视的贱民,他们原本就被印度社会抛弃,已经习惯了被奴役。嗯,什么是贱民?这就是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原本比农奴更低,有点像欧洲的吉普赛人,您把他们当成是农奴对待,给他们土地耕种,就已经是在抬举他们的地位了。这些贱民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闹乱子呢?
即使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真有骚乱爆发,也不用太过于担心——别看这些印度人长得好像差不多,其实属于好几十个民族,彼此语言不通,互相之间都没法交流,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抱团作乱。如果仅仅是一小撮人跳出来闹事的话,想必肯定能很容易地弹压下去:你们弹压农奴闹事的次数难道还少吗?”
“……可是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连我们也没法跟他们交流了?到时候怎么给他们发号施令?”
琼女王有些头疼地嘀咕说,“……我从出生开始,就得同时学会法语和英语。等到敲定了远嫁西班牙的这桩婚事之后,为了防止我听不懂未来臣民的话,甚至和丈夫在床上都需要一个翻译,父王又督促着我学了一年的西班牙语,真是苦不堪言……现在难道又要学印度人的语言,还是几十种?哦,上帝啊——”
说起来,这年头的欧洲王室如果想要当得称职一点儿的话,似乎都挺不容易的,光是外语就能让人学得发疯。比如说,刚刚登基的琼女王如果想要跟她的全部臣民进行直接交流,那么她就得同时掌握英语、法语、爱尔兰的盖尔语、尼德兰的低地德语(就是未来的荷兰语),还有作为中世纪国际语言的拉丁语(罗马帝国的标准语言,但在中世纪已经变成了教会和知识分子专用的‘死文字’,基本在底层社会绝迹。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区别,大致就跟中国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差不多——所以就算是意大利人,也并非个个都能懂拉丁语)。如果换成是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陛下,那么她就得掌握法语、意大利语、普罗旺斯语(后世被淘汰的小语种)和拉丁语,亏得挂在她名下的耶路撒冷已经丢了,否则她说不定还得去学阿拉伯语呢!
更别提欧洲各国的王室之间还普遍流行通婚,如果不想跟未来的丈夫在床上打手语,诸位可怜的公主们就还得提前准备,努力学好更多门外语课程——当然,那些体恤未来妻子的王子们,大概也是一样。
但非常显而易见的是,无论这些中世纪的欧洲王族们有多么的博学多才,都不可能会说印度人的语言。
——幸好,对于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机器猫来说,这些小麻烦真的算不了什么。如果连最基础的语言关都过不了,哆啦A梦和野比大雄又该如何闯荡多元宇宙,进行一场又一场超越想象力的大冒险呢?
“……这个问题请尽管放心,女王陛下,还有诸位阁下,你们完全无需忧虑。我们的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绝对不会连这点小小的麻烦都解决不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情况都还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天使”王秋一脸淡定地说道,同时取出一袋从哆啦A梦那里索要来的【翻译魔芋冻】,交到琼女王的手上,“……只要预先吃了这种神奇的糕点,您就可以跟任何异族人进行交流了,有效时间大概是半天到一天左右……当然,这只是应急的临时措施。真正能够一劳永逸的对策,我们也已经为您准备好了……”
※※※※※※※※※※※※※※※※※※※
除了忽悠来大批的印度贱民和首陀罗之外,为了尽量让十四世纪的英国社会向二十一世纪的英国社会看齐,穿越者们还通过【随意门】,设法从这个位面的西非地区搞来了一批身强力壮的黑人奴隶。
由于西部非洲的热带森林,实在是毒虫遍地、瘟疫肆虐,哪怕最凶残最暴虐的捕奴队员,也纷纷为之望而却步。所以这些黑奴并非通过战争和劫掠而来,而是用玻璃珠、铃铛、布匹、刀剑长矛、食盐之类的玩意儿,跟一些黑人部落购买的(黑人部落在战争中一直有捕捉敌对部落俘虏当奴隶的习惯)。
跟普遍个头矮小、瘦骨嶙峋的印度人相比(相貌高大威猛的印度阿三不是没有,但通常都有点身份,一般不会在贱民和首陀罗之中出现,更不可能被轻易弄过来当苦力),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多半看上去高大有力、肌肉结实,更为健壮和吃苦耐劳,生命力也强得多,自然更受渴求劳动力的英格兰统治阶层的青睐。
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随着这些西非黑人的抵达,各种原产于热带非洲的寄生虫和传染病,也一块儿尾随而至——因为贩奴的见识和经验不够,不晓得非洲热带病的可怕程度,从中经手的威尼斯商人根本没想到要把黑奴剃光头发,进行洗燥灭蚤等一系列检疫净化程序……好在此时的欧洲大地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个流行性疾病博物馆,早就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就算再添几种新的传染病,似乎也已经无所谓了。
这样一来,印巴裔移民和黑人,在如今的英格兰都已经有了,至于黄种人亚裔的话……哆啦A梦和王秋都不太好意思向自己祖国的古代同胞下手,于是就把【随意门】开到美洲,用塑料首饰、金属刀具和绿色玻璃珠买了一小批玛雅人奴隶过来,正好让他们教白人和黑人如何种玉米、南瓜、辣椒和薯类作物。
总之,在通过这一系列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给英格兰输入了将近十万人口之后,由于大瘟疫而造成的劳动力极度短缺,总算是稍稍得到了缓解,至少王室在伦敦平原的大部分农庄暂时是有人手去料理了,琼女王和她的朝臣可以不必亲手去耕种自己的土地,也不必在明年为金雀花王朝宫廷的吃饭问题而发愁。
而王秋也十分愉♂悦地看到,英格兰王国的首都伦敦变成了一个好像印度那样的世界人种博物馆,白色、黑色、黄色人种皆有,可以提前五百年实践欧盟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而盎格鲁撒克逊人也能开阔眼界,尝试一番如何跟不同肤色的邻居们朝夕共处,或许能顺利演化成仿佛未来的美国一样的民族大熔炉——也算是让未来将要殖民全世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他们的岛国故乡本土先进行一番提前的预演……
但即便如此,对于几乎要变成死人国度的英格兰王国而言,某些麻烦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首先,无论是印度人、玛雅人还是黑人,恐怕都不太耐冻……幸好,这在漠视人权的中世纪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等到那些最怕冷的家伙在第一个冬天被冻死之后,剩下的人应该就能比较好地适应英格兰王国的气候了。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此时的欧洲依旧处在瘟疫的阴霾之中,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都在黑袍死神的镰刀下瑟瑟发抖,如果不能找到一个遏止疫情的有效手段,那么不管从全世界各地输入了多少人口,估计都会被可怕的瘟疫很快召唤上天堂,让欧罗巴的人间再一次变成荒凉死寂的亡灵国度……
幸好,在还清欠债之后,节操指数已经开始大幅度回升的哆啦A梦,早已跟穿越者们一起帮助这些可怜的中世纪欧洲人准备好了应对之策——把包治百病的“治疗术”传授给他们,让欧洲真正进入魔幻时代!
“……女王陛下,诸位阁下,我们利用牛津大学旧校址改建而成的‘霍格沃兹学校’,如今已经基本竣工。从欧洲各地召集的第一批学生,目前也已抵达牛津。不知你们是否有兴趣出席下周一的开学典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