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0、第 10 章,七二年,有点甜!,外乡人,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刚从城里下来的知青,秧苗和猪草都分不清,镰刀都没拿过,这样的人来了乡下能干什么?不光什么活都干得乱七.八糟,还见天的批那个,斗这个的,惹得村民都特别的反感。一群不务正业的小屁孩。
最叫村民受不了的是这些个知青旁的没学会,竟然先学会的攀比。今儿一生产队的知青说二队的知青住的好,明儿三队的知青说一队的伙食好。后儿二队的知青又说他们干的活最累人。
总之一天天的正事不干,就些鸡毛蒜皮的破事,闹得生产队之间,生产队和村民之间以及村民和村民,村民和知青间处处都是矛盾。
于是第二年上面再派知青过来的时候,三个生产队的队长一合计,就成了一个生产队负责一年的知青。别管来多来少,都是你们生产队自己的责任。
而生产队的村民在见识到了知青的‘能耐’后,更是反感了叫知青住到他们家里搭伙生活的方式。
知青下地做工,前一两年都得不得十个工分。工分少了,分的粮食就少了。跟村民搭伙吃饭,人家就得贴补他们,时间长了,这事谁乐意?
怎么办呢?
那就建房子,将人挪出去呗。
于是为了不叫知青住在他们家,吃他们的,喝什么的,还挑三捡四瞧不起他们,更有甚者还勾搭家里的大姑娘,村民们对给知青建房这事特别的热衷。
然后问题又来了,村民们开心了,知青们却又生事端了。
跟村民们比不了,但老知青都是经过时间洗礼,学会怎么干农活,怎么做饭能叫自己本就不多的粮食吃到下一次发粮食的日子的。而新来的知青,得从队上借粮食不说,还压根没有省吃俭用的概念。等粮食吃完了,傻眼了。村子不借他们了,他们就从老知青借,然而借了又还不起,不借就将城里那套拿出来批这个,斗那个的。
一个院子住着,那矛盾多的,罄竹难书。
就像村民嫌弃老知青那般,老知青也嫌弃新知青是拖累,是祸害。于是新老知青住到一起那就真是麻烦不断,累得生产队的队长和支书们心力憔悴。
最后无法,生产队就养成了一个传统。
什么传统?
那就是这一年如果轮到这个生产队接收知青,那这个生产队就会在村子里给新来的知青批一块地,趁人没来前盖上三间屋子,再用篱笆给围个院子。
三间屋子,东西两间是男女知青宿舍,中间是连着两间宿舍的外屋地。
这里的外屋地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堂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厨房。
说厨房,是因为这边的建筑都是挨着窗户垒的火炕,所以里间垒了火炕后,外屋地正对的地方就会叠个可以烧炕做饭的灶台。
而有灶台的地方,叫厨房总是没错的。
分给司南和柴简三人的屋子就是这样的格局。
推开外屋地的门,左右各一个老式灶台。两个灶台中间有一米左右的过道,加上两个灶台的,外屋地差不多有三米宽。
外屋门正对着的墙,东西各摆一个叫碗架子的厨柜。
从门口到碗架子后面的墙,这个距离应该就是整个屋子的宽度了。司南目测了一下,整间屋子纵深应该也就三米左右。
走过灶台,再走三五步是进里屋的门,进去后,里面除了一张三米大炕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这样的环境已经比想像中的好很多了。
炕上铺了张草编的席子,不过上面都是灰。司南正准备打水擦炕的时候,生产队的队长带着老支书和会计就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