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的柴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章 新任务,猎谍,锋利的柴刀,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现在都明白了吧!这里面不光有中统,还有情报处内部的事情。你小子以后聪明一点,别总觉着有处长给你撑腰,就什么事都敢伸手,以后做事之前,最好先动脑子想一想!”送走了曹万春和谢春兰,张江和将唐城叫去书房,此刻的唐城也早已经无言以对,心说这哪里是情报机构,这完全就是一场宫斗戏啊!

第二天一大早,张江和就带着周红妆去了情报处大院,唐城被特意留在老宅里看家。差不多有将近2个小时,张江和才黑着脸回来,唐城见状不敢去触张江和的霉头,便去悄悄的问了周红妆,而周红妆给出的回答却令唐城一时难以反应过来。“干爹带回来一份卷宗,我在大楼里偷听他跟那个姓曹的说话,应该是处长给的什么新任务。”

周红妆的话令唐城一头雾水,如果张江和带回来的那份卷宗是有关新任务的,按照张江和的脾气,这会就该直接扔给自己才是,可为什么张江和却把自己独自关在了书房里?难道是因为这个新任务的内容?唐城似有所悟,示意周红妆留在客厅里之后,唐城轻轻敲响了书房的门。

张江和黑着脸回来,自然是因为手中的这份卷宗,通过曹万春,张江和已经知晓北平站那边乱成了一锅粥,这个时候要唐城去北平执行这个刺杀任务,简直就是不拿唐城的这条命当回事啊!刺杀并不是简单的潜入、靠近目标、开枪射杀就能结束任务的,执行刺杀任务的人员还必须要有情报和物资的支持,尤其在行动结束之后,还需要有人协助安全离开才是。

北平站那边现在已经是自顾不暇,哪里还会有余力来协助唐城完成这个刺杀任务,就算唐城能够独立完成刺杀,如果没有人协助,他也无法摆脱行动之后对手的追捕围杀。敲门声惊醒思索中的张江和,暗自长叹一声,张江和将手中的卷宗放在了桌子上,唐城进来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卷宗。

“红妆可能已经跟你说了吧!这就是那份卷宗,你先看,等你看过之后,咱们再说这事。”张江和极力的让自己的表情看着自然一些,刻唐城还是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些端异。翻开桌上的那份卷宗,只是大致翻看一遍,唐城就基本已经弄清楚这份卷宗的内容。和周红妆之前所说的差不多,卷宗中记录的是一个叫谭伟光的资料,卷宗第二页的行动计划中,明晃晃的写着刺杀二字。

“现在明白了吧!这就是上面交代下来的新任务,一次刺杀行动,目标就是这个叫谭伟光的。这个谭伟光表面上是个商人,暗地里却一直跟日本人有勾连,根据北平站传来的消息,这个谭伟光近期跟日本人联系频繁,似乎在准备将一批古玩字画出售给日本人,据说这批古董字画中,有一部分来自皇宫大内。处长的要求,就是刺杀这个谭伟光,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将这批皇宫大内的东西带回南京来。”

张江和最后那句话提醒了唐城,后世纪录片中曾经有提到过,那位处长大人平生最收藏喜欢各类古董字画,尤其是皇宫大内的东西。“叔,不就是去刺杀一个汉奸败类嘛!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情呢!”唐城故意装作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你忘了我在上海都干过什么了?虹口区那样的地方,我都来去自如,况且北平现在还是咱们的地盘,你这担心都是多余的。”

张江和担心,并没有因为唐城这几句话就完全消散,不过唐朝的话却是提醒了他,唐城这小子在上海的时候可是没少去虹口区折腾日本人,和虹口区相比,北平的确不能算危险。“可是北平站那边烂事一大堆,他们现在自己都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来协助你行动?而且一旦你开始行动,如何快速撤离就是你保命的关键。”

见唐城似乎还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张江和随即习惯性压低了声音,对唐城言道。“这次的刺杀行动,处长不希望更多人知晓,如果你在北平被抓,情报处这边绝对不会出面保你。所以你这次去北平,只能是孤身一人,如果有机会带走那些东西,也只能先在北平就地藏匿,然后将藏匿地点带回南京。”

敢情这就是一次不会被官方承认的黑色行动啊!张江和都已经把意思说的如此明白,唐城哪里还会不明白。唐城的表情随着心情渐渐僵硬起来,这种不能见光的黑色行动往往会连带出后续影响,策划人可能会想到杀人灭口来杜绝内情扩散,而执行人则会因为知道太多内情招致无休止的追杀。看多了影视剧的唐城,这个时候已经想到了最坏的打算,可他也知道,这个任务自己根本无法拒绝。不过唐城并非只想到了最坏的下场,依照那位处长大人对自己的一贯照顾,唐城并不认为对方会对自己实施灭口。暗自思量一阵,唐城更多的认为这个刺杀行动只是那位处长大人对自己的一个制约措施,处长是希望自己继续留在南京总部的,唐城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可是从上海回来之后,自己就一直在折腾张江和调去重庆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谢邀!高考弃权,我已成神

道听途说的他

我有功法提取器

轻舟煮酒

骑士征程

我爱小豆

寻宝异界海洋

灵魂之独奏曲

团宠小千金:豪横总裁来抢婚

花木蓝

蚀骨燃情:狼性总裁夜夜宠

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