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六十一章 人道灾难(下),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那年那兔,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过。丘吉尔当时所在的国都伦敦,因为处于泰晤士河下游,洪水过境后直接入海,加上伦敦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下水道系统相当完善。因此损失并不很大。但英国的农业区和内陆的城市受到的损失可就令人触目惊心了。
英国本土的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虽然是旱作庄稼,但由于冬季处于蛰伏状态。抵御洪水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那也得看是什么洪水,水库崩溃下泄产生的洪水冲击力极强,对田地本身都可以造成直接的破坏,更不要说是地里的庄稼了。而且这次洪水的水量也实在太大,即使与历史上抗战期间的花园口决堤相比也大了好多倍,不少地方一度水深数米、甚至淹没了几层楼房,别说是冬小麦,就算是水稻(水稻浸水深度太大、时间太长也一样会枯死的。)也未必吃得消。而且被洪水长期淹没之后,冬小麦的植株即使当时未死,出现病害的概率也会大增,因此英国1942年冬小麦乃至于其他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是可以预见的。
而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英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这在正常情况下是好事,但是现在出现了大灾,地广人稀的农村反倒不容易进行自救了。毕竟农业机械虽然节省人力,但却需要能源来驱动,可是现在英国国内的陆上交通大面积瘫痪,哪儿还能够提供及时和足够的电力与燃油呢?而农业生产中“不误农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补种太晚的话,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而且英国因为纬度较高、光照不足的缘故,一年只能种上一季庄稼,一旦来不及补种,也就意味着将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没有任何粮食收获......
这次灾难也因此引发了很多人的深思,先进科技在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令人类在某些突发灾难面前变得更加脆弱(例如当年那次大雪灾,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反而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这与科技越发达、战争的破坏就越大一样,形成了两个死结。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近现代,已经再也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想要避免这两大隐患爆发,只能预先作好防灾工作并尽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比起农业区,英国的工业因为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城市,因而在洪水中所受的直接损失较小,但即便是那些因为地理位置而完全没有受到洪水破坏的城市,工业生产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究其缘由,一是英国国内交通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很多工厂需要的原料运不进来,生产的产品也运不出去;二是救灾的需要占用了本就大大减少的可用运力,导致原料更难进来、产品更难出去;三是英国本身资源匮乏,除了煤炭与铁矿石等少数几样矿产,大部分种类的工业原料都不同程度地需要进口,而因为国内农业遭受重创的缘故,英国必须进口比以往多得多的粮食来挺过困难时期,这无疑就会占用运输工业原料的海上运力,原料总的供给严重不足,英国国内的工业生产自然就没法全力开工了......
经过英国政府粗略估计,德国空军在1941年2月下旬针对水坝的轰炸和其后一个多月里持续高强度的轰炸给英国造成了超过7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则高达4000多亿美元;英国1942年的工业总产量锐减到1941年的50%,并且永久性地损失了20%的工业产能,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工厂被破坏,更大的部分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人无法开工造成的;英国1942年的农业总产量仅为前一年的40%、而粮食总产量更是连1941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即使在美国全力支援的前提下,英国本土1942年的粮食供应缺口依然超过了200万吨,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和营养不良;1942年英国直接死于洪灾和轰炸的人口多达114万余人,而死于疫病和灾荒(直接饿死的倒是不算太多,但因为营养不良导致患病而死的就多了,主要是老人和婴幼儿。)的人数则难以精确统计,战后估计应该不少于400万,因为二战爆发前拥有4700万人口的英伦三岛,到二战结束的时候已经连4000万人口都不到了......(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